疫情之下,企业更需增强供应链韧性

“疫情期间,不仅汽车行业,科技行业、工业产业等但凡涉及上海供应链的行业企业,都或多或少曾面临断供或断产的危机。”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冯天俊表示,“因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性、网络化、多主体的链,而不仅仅是一家企业。”

“一辆车差一个零件都没法生产。”近日,蔚来创始人李斌在朋友圈发布的一句话广为流传。零部件的断供造成企业停产,这是汽车行业一度面临的困境。

冯天俊认为,企业在疫情之下更需增强供应链快速响应和恢复的能力,供应链韧性。

供应链领域有一个经典现象,就是越往供应链上游,订货量波动越大,斯坦福大学教授李效良把这个效应命名为“牛鞭效应”,即需求端一个很小的波动,会给供给端带来很大的波动。

冯天俊进一步解释,“在疫情背景下,我们还发现,供应链上游的供给以及物流配送能力约束所产生的放大效应。我们称之为‘逆向牛鞭效应’,即由于物流等瓶颈,上游供应商很小的供给波动都会给下游厂商带来很大的波动,越是处于供应链下游,厂商的生产计划波动就会越大。”

“企业的决策是碎片化的,很多情况下供应链管理需要多方协商,实现韧性的成本分担存在利益冲突。同时,生产过程其实也是高度复杂的,企业想提高供应链韧性,要寻找新的供应商,开发替代资源需要时间和能力的转移。” 冯天俊认为,多种因素导致当下的企业供应链韧性不足。

那么,企业当前面临诸多挑战,如何提升供应链韧性?冯天俊认为,企业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供应链管理,流程韧性、组织韧性和系统韧性相结合。

从流程韧性着手,需要改善产品、供应、生产、物流四个方面。“一是产品,为了构建供应链韧性,我们希望做到产品端的标准化和模块化,跨多个产品共享并鼓励使用现成零件的产品设计;二是供应,我们希望能打造多样化的供应基础和灵活的供应网络,开发可替代的供应商;三是生产,我们希望能够做缓存、做冗余,对库存的冗余、产能的冗余、制造和购买的决策等做重新思考;四是物流,我们要思考可替代的交通方案和可替代的技术方案,包括无人驾驶、机器人、无人机等。” 冯天俊表示。

从组织韧性着手,冯天俊认为需要打造供应链风险管理团队,做好跨部门、跨组织、跨地域协同、合作伙伴网络管理,与合作伙伴进行风险分担、成本分担、收益分享,与供应商打造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。

从系统韧性方面着手,企业要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“我们希望通过全攻全守的供应链管理来构建和提升供应链韧性,‘守’就是在事前做好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规划,‘攻’即当事中和事后风险发生时,例如疫情发生的时候,供应链能攻得出去,敏捷响应、协同作战和快速恢复。” 冯天俊说。

编辑:程靖

声明:
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、准确,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。
参与评论
0/1000 参与评论
*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,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,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。
热门评论
暂无评论
金融从业者都在这里
立即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