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顾客的嘴巴‘刁’起来了”

在终于拿到小区的出门证后,记者去了一趟附近的超市。在超市里,记者没有看到想象中大排长龙抢购物资的画面,消费者的购物车里也不再挤满了米面蔬菜,而是多了各种零食……随着疫情好转,大家的嘴巴终于“刁”了起来。

5月24日的上海,春雨绵绵,微风拂面。

早上不到8点,楼下就传来了大白熟悉的呼喊声。和往常一样,邻居们开始按部就班下楼做核酸检测,然后秩序井然地回家,相互之间偶尔说说话,打打招呼。

但今天有些特别——记者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出门证。

拿到出门证

犹记得,三天前,邻居“雪茄红酒”激动地在微信群中宣告:“单位下午派车来接,我要复工了。”

对于“雪茄红酒”的复工,邻居们都给予了积极支持。让他安心上班,不用放心不下母亲一个人在家,因为大家都会关照好。

“老板连续发了我两个月的工资,现在让我去复工,不好意思不去呀。”虽然放心不下老母亲,可“雪茄红酒”还是决定去上班了,“作为打工仔,重要的是过日子,没得办法”。

按照现在疫情防控政策,“雪茄红酒”基本上只能待在单位,暂时回不来了。

“雪茄红酒”的复工,点燃了大家对出小区的希望。

从5月22日起,记者所在的小区开始发放出门证,每个楼栋每天能拿到两张。

第三天,在楼组长同意、居委审核通过后,记者终于拿到了小区出门证。

在规定的3小时内,记者可以去塘桥街道辖区范围内的超市购物了。

骑车去超市

阴雨连绵不绝,却阻挡不了记者奔赴超市的热情。

街道规定,去超市只能走路或者骑自行车,为了节省时间,记者选择骑单车前往目的地——杨高南路与浦建路交界处的易初莲花,离住所大约两公里左右。

一路所花时间不多,车辆稀少,碰到的行人,不过双手之数。记者发现,马路两边的店面基本上都尚未营业。

据记者了解,目前塘桥街道,面向居民开放的零售商店只有两家——易初莲花和沃尔玛。

正在超市中采购的市民 傅光云摄

米面已不是第一需求

也许是因为下雨,但更可能是为了防疫而限制了流量,易初莲花门口没有排起预想中的长队。

记者扫过“场所码”,将预约证明交给易初莲花工作人员后,终于进入了阔别已久的超市空间。

记者发现,易初莲花只开了一楼的一半,二楼没有开,营业面积约为平时的四分之一。

小番茄、荔枝、青椒、大蒜、大米、白面、猪肉……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琳琅满目。

市民们或推着购物车,或拉着购物篮,慢悠悠地四处游荡,挑选着中意的物品。乍一看,感觉和疫情前的情况差不多。

“我们根据塘桥街道的要求提供购物预约证数量。”易初莲花杨高南路店的颜店长告诉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,为了防止交叉感染,所以每天的进店人数都有控制。

“3天来,我们每天的营业时间为6个小时。”颜店长透露,按照他们的预估,每天营业额大约在10多万,但这几天都在20多万,超出预期一倍,但“情况可控,店内秩序井然”。

超市商品供应齐全 傅光云摄

记者观察到,超市内空气流通情况尚好,没有扎堆现象。收银处开放了有四个人工收费通道,还有一个自助结算通道,每位顾客买单时间约为5到10分钟。

那么,除了购物环境,超市能满足顾客品类需求吗?

颜店长告诉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,“现在有一些小品类短缺,比如调味品,还有零食。”

颜店长透露,这几天,调味品和零食“一下子就没货了”,需求特别旺盛,而大米、白面有时甚至一天都卖不出一袋。

“缺货的产品,我已经报上去了,尽快补齐,但估计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到位,毕竟供应链的恢复需要时间和程序。”颜店长表示。

“我想换换口味了,邻居阿姨也让我给她带点儿零食。”一位在选购薯片的年轻人告诉记者。

对此,颜店长分析说,顾客现在嘴巴“刁”起来了,开始热衷于购买调味品和零食。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以来,附近的保供情况不错,发放了足够的米面和蔬菜。随着抗疫形势转好,管控有序放开,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需求。他相信,不久的将来,上海人民的生活将恢复到常态。

颜店长透露,易初莲花杨高南路店现在有20多名员工在上班,大家快两个月没有洗澡了,平时就是擦一擦。

买好了东西,记者走出了超市,一边拎着东西慢慢向家走去,一边希望疫情可以早点结束,大家的口味可以更加“刁”起来。

声明:
券中社力求信息真实、准确,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。
参与评论
0/1000 参与评论
*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,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,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。
热门评论
暂无评论
金融从业者都在这里
立即下载